来源:博雅好书
1995年,为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国家教育委员会启动了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计划。2008年,教育部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合并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由于组织严密、程序公正,历届获奖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高校普遍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视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本期推送的是1995—2021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书单(按获奖时间倒序排列)
本书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采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尝试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细腻的图像分析和充分的个案讨论,穿越历史迷雾,在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建构起鲜为人知的因果联系。本书对艺术公赏力命题首次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指出当前艺术分赏条件下尤需倡导艺术公赏力及公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注重艺术公共性问题,接着对艺术公赏力传统、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艺术公赏力的动力等问题作了历时性论述,进而就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当代艺术媒介状况、艺术公共领域、艺术批评等问题作了共时性论述。
为了回应中国艺术自我阐释话语在世界当代艺坛上的缺失状态,使中国经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作者坚守着为中国文化“正名”的宏大抱负,自1999年组建起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经过数十次各种研讨会的反复论证,在全面反思现代性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类巨变”的“未来视野”为潜在维度,关注“现代事件”本身的“连锁突变”独创性地将“自觉”作为区分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四大主义”——“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本书从一场运动(五月四日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石涛不但留下了众多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绘画理论上贡献也很大,影响了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本书是对石涛的综合性考察,选取有关石涛思想、作品和交游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理解和把握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某种参稽。6.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的续编,收入了作者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文章大致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关魏晋南北朝史学的一组论文,以及关于官制、礼制、词语的考证文字,均可见作者对魏晋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贡献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随着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有关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迫在眉睫。本书是第一本对于艺术学理论的系统和问题做出全面勾勒和初步研究的著作,力图建立一个完整的艺术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本书立足于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吸收国内外艺术实践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本源、功能和价值意义,探讨了艺术活动、艺术起源、艺术的创造与生产、艺术作品、艺术传达、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艺术的批评与阐释等理论,初步建构起一个艺术学本体论研究的体系性构架。本书结合大量的文献和图像分析,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扼要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的基本形态及其历史渊源,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景观中的艺术介入与城市文化、城市功能构建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细致阐述了呈现于其中的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和公共艺术的观念、形式、方法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希望能够借此促进当今城市景观文化、公共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本书以有唐一代的近体诗为论述对象,并且探源溯流,将各体的发展都追溯到唐前时代,对唐诗体制的渊源流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全书论述唐代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四种体裁在各时期的发展情况,所论及近体诗作家之众、风格之富、体类之丰、作品之夥,是迄今为止有关唐诗艺术研究的著作所鲜见的,而谈诗析艺之中肯、到位,亦颇为难得,可作为唐诗鉴赏读本读。本书根据元代诗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问题,设置章节,形成元代诗学的特有的框架。全书分十三章,首章概述元代诗学的发展历程,以下分论元代诗坛风气、元代诗坛性情论、自得论、风格流派论、诗风追求清和论、元人诗法、师古师心论、宗唐宗宋论、鉴赏论等。其研究方法将诗学观念史、诗歌发展史、诗学学术史结合起来,对诗歌现象综合考察,很好地充实了研究薄弱的元代诗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6.吴晓东《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本书探讨的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截止到抗战之前崛起于诗坛的一个青年群体――现代派诗人群,作者认为,临水自鉴的纳蕤思形象历史性地构成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的一个象征性原型。现代派诗人的笔下由此也集中出现了临水与对镜的姿态,甚至直接把自我拟想为纳蕤思的形象。本书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野草》,是鲁迅陷入第二次绝望时生命追问的一个过程,一次穿越绝望的行动,它伴随着情感、思想和人格惊心动魄的挣扎与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厌弃、哀伤、矛盾、终极悖论、绝望、怀疑、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极为沉潜的情思世界。《野草》并非一般意义上单篇的合集,而是一个整体,《野草》中,存在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野草》处在鲁迅人生与文学的后转折点的位置上,经过《野草》,鲁迅终于完成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发现,将后期的人生,投入与现实直接搏击的杂文式生存中。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第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第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书名虽为《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但并非应有尽有,大部分章节涉及20世纪德国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德国“文学社会学”思想,主要介绍了卢卡契、豪泽尔、阿多诺、本雅明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第二部分探讨“接受理论”,即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和民主德国的“接受理论”;第三部分研究德国著名作家的美学思想,如托马斯·曼、布莱希特、伯尔、格拉斯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充分利用德语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1.赵勇《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本书主要围绕法兰克福学派,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为问题框架展开相关思考。全书主要由三辑内容组成: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成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拓展性研究;第二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的影响研究;第三辑名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下",是对与法兰克福学派有关联的本雅明、萨特或无关联的、伯明翰学派等方面的平行研究。该书完整地论述了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史,时间跨度从古代希腊到后现代,通过大量可靠的资料完整地勾画出了西方诠释学发展史的主流线索;通过梳理阐明了诠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突出强调了古典阐释学和方法论诠释学的意义和价值;该书特别关注到目前国内学界较少涉及的《圣经》阐释学,以及贝蒂、赫施和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裨补了国内多年只关注本体论和存在主义诠释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破国内将阐释学等同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的误区。本书从国民党与民众运动的大背景,考察商民运动发端的原因,并分析商民运动在初期滞后于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缘由。其次,选取广东、湖南、湖北、上海四个地区,对商民运动的起步、扩展、兴盛、余波以及结束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再次,对商民运动期间商民协会与商会的关系,以及店员总会、商民协会、商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商民运动时期的劳资关系,国民党相关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也作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新知”、简帛文本与古代宇宙生成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道观、《恒先》的宇宙观及人间观的构造、《凡物流形》“一”的思想构造及其位置、从“三代宗教”到东周时代的信仰、“灾害”与“政事”和“祭祀”——从《鲁邦大旱》看孔子的刑德观和祭祀观、《鬼神之明》与东周的“多元鬼神观”、《三德》的自然理法和神意论——以“天常”、“天礼”和“天神”为中心的考察等等。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鲁迅的生命之路,以他自己的方式遭遇虚无,穿越虚无,终自觉抉断了自己创造意义价值的生命路径。此其一。其二,鲁迅的生命存在也自觉地以自己的方式践履了生命意义创造路径。正是在这样两个层面上,鲁迅足以与存在主义思潮中的有神论信仰者萨特,以及同样被视为“西方传统中存在主义的源泉”之一的基督信仰者列夫•托尔斯泰等等相并立,一起置入现代人类追索信仰的生命行列。在对鲁迅生命整体性观照中,阐明鲁迅作为现代信仰者的生命历程是本书的中心主题。17.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本书从文化的视角,通过历史的考察和政策过程的分析,对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及其对20世纪美中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意识形态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美国外交的独特性,即美国外交风格,有助于纠正和弥补主导当前中国人观察美国外交与对华政策的现实主义范式的偏颇与不足,为观察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本书是国家九五社科重点规划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迁,探索美学研究新途径。本书所用的方法,是在全面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先确定被研究、被描述的思想家的问题域,然后找出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全部概念范畴;依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以中心范畴为纲,构成一个概念范畴的框架;理出这个框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将这个框架依照其逻辑顺序叙述出来;在这一程序中,重点对这个框架中主题概念的形成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加以说明。本书以揭示被研究者的思想本身为主要任务。本书有专章叙述佛教、道教哲学及天主教传入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本书记载中国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描述自1920年代初胡适的论著迄今八十多年问新文学史编纂的艰辛、曲折过程,评介数十部有代表性的各类新文学史著,展现几代新文学史家的业绩和学术风貌。更从短时间里新文学史面貌多变、常变的现象总结经验,述“身作”和“心构”之别,详析各种新文学史阐释体系对形成、建造文学史的影响,提出正确处理编纂中的主客体关系,求建自己的编纂哲学。本书选取王国维、周作人、成仿吾、梁实秋、茅盾、李健吾、冯雪峰、周扬、胡风、朱光潜、沈从文、李长之、梁宗岱、唐湜是共计14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及相关的批评流派,通过对其理论个性、批评特色及其对文学运动与创作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细密入理的分析,对各派批评的得失及彼此间对立、互补、循环的结构关系的描述,勾勒出多元竞存互补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轨迹。
本书以唐代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上溯汉魏,下连北宋,系统论述了这一时期诗文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历次文学革新的特征,唐诗中两种审美观念的形成等。
本书以1898—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本书以诗与生活为主线,通过生动、细微的多元讲疏,着力展示历史上那一幕幕或浪漫或闲逸或悲怨或欢乐的场景,既陪伴读者重回大唐,看唐人如何在生活中挥洒出了一片诗的天地,又借助经典的品读,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滋养与诗渐行渐远的现代心灵。楼兰是汉代西域36国之一,公元5世纪灭于北方游牧人。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荒漠,意外发现佛寺废墟,随后又发现楼兰古城,从中发掘出大批魏晋木简残纸、犍陀罗佛教艺术品。此后,楼兰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古城,成了中亚考古圣地。英国、美国、日本的考古队和探险家相继来楼兰访古寻宝,楼兰古物由此流散世界各地。随着研究的深入,楼兰古文明的历史疑雾被逐渐揭开。原来,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一支印欧人古部落。楼兰一带保存了中国境内早的佛教遗迹和早的西域绘画。本书用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楼兰古国昔日的辉煌与灿烂的文化。三等奖
1.杜晓勤《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
2.胡全章《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
3.梁志明等《东南亚古代史:上古至16世纪初》
4.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现代的阐发》
5.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6.赵学勇、王贵禄《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
7.胡传志《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
8.陈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9.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
10.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1.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
12.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
13.李四龙《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
14.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
15.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
16.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17.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
18.张节末《禅宗美学》
19.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20.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
21.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22.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23.李衍柱《路与灯:文艺学建设问题研究》
24.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25.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26.张健《清代诗学研究》 (即将出修订版)
27.郑家馨 主编 《殖民主义史(非洲卷)》
28.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29.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青年成果奖
1.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2.黄湘金《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
南昌大学202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第二批),161人!
上海理工大学202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195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49人
上海海事大学2021年“申请-考核”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69人
云南大学2021年6月研究生学位授予公示名单,博士129人
西北工业大学关于2021年普通工程博士拟录取名单的公示
90后清华博士拟为副区长人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100人!
重要信号!多位省委政法委书记头衔变更
华泰证券开户佣金最低多少?怎样办理华泰证券低佣开户!